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htm
“科技副总”一小步 产教融合一大步
编辑:admin点击量:64发布时间:2025-02-13
日前,来自河南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首批626名科研人员正式奔赴企业上岗,他们有了新身份——“科技副总”。
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总隔着一堵看不见的“隐形墙”。高校的科研成果躺在论文里“睡大觉”,企业的技术难题却“无人问津”。“科技副总”计划的实施,正是打破甚至拆掉了实验室与企业间的这堵“隐形墙”。
河南的“科技副总”计划,正是要用创新举措打破这堵墙。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职,不仅让科研成果“接地气”,更让企业创新“有底气”。此举还要求派出单位保持“科技副总”服务期内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不变,确保与在岗人员同等享有职务晋升、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表彰奖励等方面权利,进一步打消了科研人员的顾虑。
人才的价值“论文”不是唯一衡量标准,而是看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一位教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还在于他能为企业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一位工程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完成了多少项目,还在于他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技术突破。
搞科研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本次“招聘”到“科技副总”的600余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达到494家。这让企业意识到: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日用品”。
此外,与江苏、湖北等先行省份相比,河南的“科技副总”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形成了独特的制度创新。
河南打出了聚焦“7+28+N”产业链群三年选派3000人的规模效应,先征集企业需求再匹配人才的精准机制,以及“5万元补助+技术合同奖补”的激励组合拳。
评论员认为,这种务实的人才观,正是当下河南创新发展最需要的理念。只有不断打破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一道道障碍墙,才能让河南的创新发展之路畅通无阻。
下一篇:高职院校提高产教融合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