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链衔接”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就是将政策链融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形成“五链衔接”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立足职业院校层面教育链与人才链、企业层面产业链与创新链、政府层面政策链,深刻剖析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构建思路,见图1。
政策链是政府释放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效应,进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5]。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充分发挥政策链“指挥棒”的引领作用,为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赋能。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且能够通过政策链强化公共教育服务与监督职能,助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规范化构建。但从已有产教融合实践来看,权责界限不清使得产教融合发展存在一定阻滞,不利于各主体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而言,政策链的串联能够有效明晰各参与主体间的权责利,进而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以政府主导的政策链,能够充分发挥“指挥棒”引领作用,明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关主体的权责界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政策保障。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决定其人才培养定位需与市场、产业紧密联系。但由于入学门槛低、就业竞争力弱等历史遗留问题,职业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无法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可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是职业院校以政策链导向进一步夯实教育链“奠基石”支撑的指引,亦是助力职业院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建成赋能的重要抉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培育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使其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充分发挥教育链“奠基石”支撑作用,更好地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重要方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院校应锻铸人才链“助推器”动能,巩固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重要地位。在职业教育转型关键期这一重大关口,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使其与社会需求间逐渐产生深层次矛盾。在此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健全的立体化布局,一定程度上阻碍职业院校人才链“助推器”动能的加速提升。《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锻铸人才链“助推器”动能提供了政策指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锻铸人才链“助推器”动能,进而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纲领,可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职业院校应围绕人才链,以“引育用留”全链条培养体系,激活、释放、发挥人才效能,破解职业教育“广而不精”“虚而不实”的阻滞,加速建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发挥其“指南针”导航作用,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因为产业链是布局教育链的重要依据,更是布局人才链的重要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既突出企业主导,又强调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企业应充分发挥产业链“指南针”优势,打通产教深度融合进程中“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融合”的困难点,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提供导航。此外,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并不能很好地匹配企业研发用人需求,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故企业需发挥产业链“指南针”导航作用,与职业院校合力构建“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创新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早日达成。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企业借助创新链扮演“攻坚手”角色,持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活动为目标,加速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知识与技术的转化势能,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层次动力。这一过程中,创新链进一步赋能土地、资本、人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强化企业及其他产教融合参与主体间的创新网络,进而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提供充足技术支持及资金支持。这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创新链条上持续发力,更快迎合产业结构升级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时下,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数字时代,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尽快转换发展方式,扮演好创新链“攻坚手”角色,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挥政策链“指挥棒”引领作用,增加“引力”,有助于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关系,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因此,有必要持续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链条,构成环环相扣的政策集合,以发挥“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政策集聚效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一,建立内部联动沟通机制。政府可自上而下建立内部联动沟通机制,增强教育、市场、人社等部门间的协作沟通,以政策链串联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发展导向,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二,组建外部协同监督机制。政府可牵头成立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外部协同监督机制,使各单位监督职能有效落实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协同”育人机制,进而从制度层面确保育人机制的稳步推进。此外,政府还应打破多元主体合作壁垒,牵头成立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产业园、科技园、行业协会及企业在内的协同育人平台,在深化政校企行合作交流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自由交流的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从而更好地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职业院校应以教育链“聚力”,创设“产学研创”教育实践基地,加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实体教学层面,职业院校可基于校企合作,设立“产学研创”教育实践中心,统筹协调“产学研创”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渐次开展就业、创业、创新等实践项目的孵化。在该中心,相关参与主体应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解决社会用人实际需求为落脚点,协同开展涵括教学、科研、学习、实践于一体的育人活动,以充分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同时,在师资力量组建上,职业院校不仅需要打造校内专任教师教学综合素质,还需要校外一线实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加持赋能,从而使产教融合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流动,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虚拟教学层面,职业院校可搭建基于“产学研创”教育实践中心的网络教育平台,依托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将“产学研创”融入网络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教育链“聚力”作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职业院校可激发人才链“活力”,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成效。宏观层面,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院校应着眼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需求实际,深化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适配性,以人才链“活力”,加速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可探索产教融合教学项目、校企联合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而以人才链“活力”赋能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更好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微观层面,一是激发教师端人才链“活力”。职业院校应在聚焦校内育人机制变革的同时,采取内部师资管理与外部教师资源对接协同的综合管理机制,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职业院校可通过完善教师培训、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激发教师端人才链“活力”。二是激发学生端人才链“活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院校应深挖企业教学资源,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实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意识与实践能力。此环节下,职业院校应强化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外聘企业管理者开展就业创业模拟课程,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层面的有效运用,充分激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活力”,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需以产业链“动力”,加速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是由处于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间的企业组成,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生产服务协作体系。产业链越完善,其内部企业分工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相关参与主体应以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为“动力”,加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深度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一,落实学历证书制度。在制度落实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充分做好本职工作,前者应加快推进证书试点建设,后者应落实资格认证培训。二者协同强化校企联系,有助于加速推进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学历证书制度,为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赋能。其二,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面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以企业为主导、职业学校为支撑、产业链发展为目标,加快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这一过程中,企业可立足“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指导理念,通过“先招工后招生”形式,增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产业链“动力”,助力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链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参与主体连接起来,进而实现知识经济化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面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参与主体应以创新链“张力”,打造教育创新生态,进而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构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建立区域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需充分发挥区域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公益性导向,创新改革产教融合生态服务机制,以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的科研成果转化链,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打造先进城市产教融合样板。受限于部分城市创新链优势转化势能不足,职业院校应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探索校企、院企创新研发合作新模式与新方法。此过程中,相关参与主体可学习深圳模式,将产教融合创新研发合作载体置入乡村领域,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时,做大创新链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数,进而以创新链“张力”,打造教育创新生态,更好地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链衔接”育人机制,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